歡迎您訪問福建畜牧獸醫(yī)網

地 址:福州市鼓樓區(qū)五四路73號國貿廣場1408室

電 話:0591-87856764

番鴨三大新發(fā)疫病流行情況報告

作者:轉自:黃瑜 養(yǎng)殖寶平臺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18-12-31 10:44:51

在近日召開的“中國畜牧獸醫(yī)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”上,福建省農業(yè)科學院畜牧獸醫(yī)研究所黃瑜老師受大會邀請,為與會來賓們分享了他關于《危害番鴨的新發(fā)疫病》研究的主題報告,受到現場來賓們的高度關注。

 

胰腺炎型鴨病毒性肝炎

1、流行病學

自2011年9月起,福建、浙江、上海、江西、廣東和廣西等地10~35日齡番鴨和半番鴨陸續(xù)出現以胰腺泛黃和出血為特征的疫病,發(fā)病率20%~50%、病死率52%~80%。雛鵝也見發(fā)病。


2、病原學

  • 基因組:

    胰腺炎型鴨1型甲肝病毒(DHAV-1)具有與經典肝炎型DHAV-1相同的基因組大小及結構,但其VP1蛋白差異較大。

  • 抗原性:

    經血清中和試驗測定表明,胰腺炎型DHAV-1與經典肝炎型DHAV-1抗原相關性R值為0.62,則定名為鴨1型甲肝病毒亞型(DHAV-1a)。

  • 致病性:

    不同品種鴨對DHAV-1a的敏感性依次為:雛番鴨>雛半番鴨>櫻桃谷雛鴨>雛麻鴨,其特征性肉眼病變?yōu)橐认俜狐S和出血,不同于經典肝炎型DHAV-1所致的肝臟出血,與經典肝炎型DHAV-1的組織嗜性存在較大差異。


 

新型番鴨細小病毒病


1、流行病學

經現場調查、病原學檢測和人工感染試驗確定,福建、廣東、江西、浙江等省的雛、中(半)番鴨可發(fā)生該病。臨床上,感染鴨除部分死亡外主要表現明顯生長不良(侏儒)、短喙、翅或(和)腳骨易折斷、出欄時殘次鴨高為特征。


2、病原學

  • 基因組:

    對新型番鴨細小病毒(N-MDPV)基因組全長為5073nt,具有番鴨細小病毒(MDPV)基因組結構特征,與MDPV重組株(SAAS-SHNH株)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為99.5%,與經典MDPV代表株(FM株)為93.7%,與經典鵝細小病毒(GPV)代表株(B株)為85.5%。

  • 抗原性:

    經血清中和試驗和瓊擴試驗結果表明,N-MDPV在抗原性與經典MDPV、經典GPV均有關,但與經典GPV更近,抗原相關值R為0.59。

  • 致病性:

    在致病性和感染宿主上,N-MDPV與經典MDPV存在較大差異,后者僅感染雛番鴨,除引起死亡外不引起感染番鴨侏儒、短喙、骨折等;而前者可感染番鴨和半番鴨,且除引起感染鴨死亡外,幸存鴨多表現侏儒、短喙、骨折等。


 

鴨3型腺病毒病


1、流行病學

2015年廣東省內雛番鴨發(fā)生了一種以肝臟腫大、出血為主要特征的疫病,主要見12~40日齡黑羽番鴨、白羽番鴨發(fā)病,發(fā)病率30%~70%,病死率在20%~50%。隨后,安徽、福建、浙江等地均有發(fā)生。


2、病原學

  • 病原:

    經病原分離鑒定和人工感染試驗確定,該病是由鴨3型腺病毒(DuckAdenovirustype3,DAdV-3)感染所致。

  • 基因組:

    病毒基因組全長約43.8kb,與DAdV-2序列同源性達93%,與鵝腺病毒4型序列同源性為69%,與DAdV-1序列同源性40%以下。

  • 致病性:

    經人工感染7日齡雛番鴨,發(fā)病率為40%,病死率為33.3%。病死鴨肝臟顯著腫大、彌散性出血,部分病死番鴨腎臟、脾臟均腫大出血,有的還伴有膽囊積液。



本文摘自中國畜牧獸醫(yī)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,作者為福建省農業(yè)科學院畜牧獸醫(yī)研究所黃瑜老師,如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平臺刪除,謝謝!


相關內容: